3773考试网
 3773考试网 - 高考 - 高考模拟题 - 高考历史 - 正文
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

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

来源:2exam.com 2014-11-25 19:21:13

一、选择题(本大题共24小题,每小题2分,共48分。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。)
1.公元前4世纪中叶,秦国颁行“分异令”,规定“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(即分家)者,倍其赋”。也就是说,“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”,实行“诸子有份”。此规定
A.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  B.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
C.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  D.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
2.战国《吕氏春秋任地》载:“上田弃亩(垄),下田弃圳(沟);五耕五耨,必审以尽;其深殖之度,阴土必得,大草不生,又无螟蜮(虫类);今兹美禾,来兹美麦。”材料表明这一时期
A.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         B.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
C.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         D.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
3.莫格在《他说的仍在实行》一文中指出:“和柏拉图一样,孔子认为‘明君’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。”“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,但在推行自己的政冶理想上,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。”柏拉图和孔子成为“失败的政治家”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
A.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.缺乏思辩化和系统性
C.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D.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
4.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载:“高祖,沛丰邑中阳里人,姓刘氏,字季。父曰太公,母曰刘媪。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,梦与神遇。是时雷电晦冥,太公往视,则见蛟龙于其上。已而有身,遂产高祖。”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
A.春秋大一统思想 B.“君权神授” 思想
C.“天人感应”思想 D.“人伦者,天理也”
5.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——交子后,南宋、元朝、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,可是都迅速贬值,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,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、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。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
A.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         B.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
C.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     D.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
6.钱穆认为:“中国政治之长进,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,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,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,而宰相为政府领袖,君权、相权,互为节制。”若此观点成立,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
A.秦、汉           B.隋、唐         C.宋、元          D.明、清
7.据《明史·儒林传序》记载,嘉靖(1521-1566)以后百余年间,“笃信程朱,不迁异说者,无复几人矣”。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
A.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       B.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
C.明朝国内矛盾尖锐,统治危机加深        D.“西学东渐”思潮的影响
8.明代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论述道:“人聚于乡而治,聚于城而乱。聚于乡则土地辟,田野治,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。聚于城则徭役繁,诉讼多,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。”这种认识产生的主要背景是
A.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             B.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
C.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              D.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
11.19世纪,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,“其初纯系华人资本,后……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,改为中英合办。”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
A.壮大企业规模,吸引外国注资        B.顺应世界潮流,采取股份经营
C.引进外国技术,实行产业更新        D.抵制官府倾轧,依赖外国特权
12.严复《法意》(今译《论法的精神》)卷一按语:“盖在中文,物有是非谓之理,国有禁令谓之法,而西文则通谓之法”。这一按语表明
A.中国的“理”与西方的“法”相通         B.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
C.西方的“法”与中国的“理”本质相同     D.“法”与“理”各异互不兼容
13.20世纪初,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,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。与此同时, 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,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,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,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。这种现象
A.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         B.促成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潮流
C.推进了晚清“预备立宪”进程        D.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
14.从“中体西用”到“托古改制”,从“三民生义”到“民主科学”,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、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
A.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        B.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
C.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        D.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
15.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,提出欧战正是“工商业发达之转机”,公布《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》,规定糖类、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,均在维持之列。该材料说明
A.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      B.糖类、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
C.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        D.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
16.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: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“美术革命”论在内,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,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“抑中扬西”和倡导写实。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
A.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         B.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
C.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         D.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
17.1924年,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《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》一文中说:“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: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,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;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,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;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,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。”从材料可以得出
A.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
B.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
C.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
D.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
18. 陈独秀在《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》中指出:“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,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……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,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,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,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……”陈独秀意在强调
A.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               B.国民革命的重要性
C.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               D.国民党的领导地位


>>点击下载完整版      湖北省黄冈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

  • 上一个文章:
  •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    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@163.com联系.
    最新文章


   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导航 |
    琼ICP备12003406号